多是负担,是另一种失去,少非不足,是另一种有余;舍弃也不一定失去,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。、
—生命的空隙
清楚记得初看到佚名的《生命的空隙》中这段话是在一本杂志上。说来惭愧,至今我都不知那本杂志的名字。
当时我十五岁,在隔壁以捡废品添补生计的老嫂子家,帮着她归类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。无意间,眼角在破烂堆里搜到一本杂志,它神情惨淡地躺在其中,看那褶皱的书页多像一具因愤世嫉俗而遭俗世打击的躯壳,甚至连书皮也不知何时被废品余棱轻易划掠了去,样子悲惨至极。
我是个喜欢书,但当时家庭条件不允许去买的穷丫头。偶尔可以从亲近人身边淘宝似得来几本,且都已过时。对于不被上帝恩宠的少年时代,我郁郁的内心还是感觉自己是幸运的,也是容易知足的,毕竟有总好过没有。假设我有满书架的书,或许就体会不到书的珍贵之处了。正因我所拥有的比较少而且难得,我方才觉得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价值,从而虔诚阅读,认真思考。于是,面对那本许是几经“蹂躏”的杂志,来不及衡量胸中有几多怜惜和热衷,就带家熟读后收留在那个有关恩赐的小抽屉。
说起熟读,其实是从杂志中看到《生命的空隙》一文甚是喜欢,就摘抄到小本上背熟练而已。我天性本就不是聪颖之人,在加上家庭琐事繁多,对于看过的东西常常过不了多久就随记忆自动淡忘。所以我总喜欢也习惯的把一些特别的东西摘抄下,便于日后研究思索。以前是,现在也是,我想还将会一直乐此不疲下去。
当行走在岁月中,很多失意之时,我总很自然将它们翻起,一遍又一遍琢磨着。说也奇怪,那些蕴涵着哲理性的句子,总能将我困惑之事一一解开。说到这里,我想每个人都有着自我所喜爱的至理名言,谁都有因一些经典句子突然开悟至使影响一生的时候吧?如果你说你没有,我想你肯定没有认认真真读过它们,也没有将它们折射出的道理好好放到生命里去借鉴,更没有经过思考使心灵空间得到领悟和拓展。
在眼下这个金钱欲望膨胀的时代,有哪个女人会允许老公挣来的钱自己还没拿到,就到了公婆口袋?我想很少有人会。记得这样一个故事,说一个女人婚后,婆家已为彩礼及她和老公的婚事,将几年积蓄挥霍的所剩无几,但明事理的公婆从不为此在花费上限制或亏待她,也正因如此,女人也十分敬重老公的父母。当她得知老公把打工挣来的钱全部交给他父母,她并未为此跟老公吵闹,或者跟公婆怄气,反而很冷静。
她想“如果我也有个将要结婚的弟弟,面对如今社会彩礼爆涨局势,在加上婚期前还要在起座新房,我深能感受这笔不小的任务对于一户农家人的艰巨。如果这是自己的父母,我必定也先以父母的困难为首要。”因为她做了换位思考,所以她理解自己的老公,也完全可以体会到每一个人的责任,甚至他们的每一种心情。
同一时,在她身边有不少人觉得她的容忍很愚蠢。但是我觉得不,站在仁孝的角度,我认为她做的是对的,情操也是高尚的。比起一些为了金钱利益而跟老公和公婆斤斤计较针锋相对的人,她可以胸怀坦荡地说:“我从不需要愧疚感,因为我尊重每个人,更不曾对不起任何人,所以我没有去违背做为一个人该有的最起码的原则。”聪慧如她,我想她也试想到,如果她的老公只管自己的小金库毫不顾念家人困难,这才是她个人真正的悲剧,错将终身所托非人。
很多年过去,总有不少人羡慕她们夫妻和睦,家庭和谐。她婆婆对她依旧照顾,对她孩子更是疼爱有加,而她自己的老公遇到她娘家的事也总会一马当先,不曾抱怨半句。
仔细想想,其实人生在世,谁人不做人子女,谁人又不亲养子女?都是一样的过程,何必要等到老无所依才去懊悔,觉悟。何况,金钱本就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,没有了可以在去赚。而家庭的和谐一旦被所谓的斤斤计较破坏,想要在还原如初是不可能的。当然,当我们用真诚以待换不来最起码的回报,那足以证明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在一味去付出了。
很多时候,人要懂得知足常乐,正所谓“多是负担,是另一种失去,少非不足,是另一种有余;舍弃也不一定失去,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。”古人有云因果皆有轮回,把盈亏看得越重,不仅会伤害与他人之间和气,更会给自我徒增不必要负累,到头来反而越会失去更多;把盈亏看的自然,在表象上我们好似失去一些,但实则生活将会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得到补偿。而这个补偿不一定就非得是与付出的对等,它或许是一种长久的信任,或是一种微笑与和平。
只是,生活中往往很多人都把个人利益个人盈亏看看的太过认真。攀比之念下,这种从思想处渐而缺失的本性的东西,对于人类而言,何尝不是一种悲哀,一种家庭悲哀,甚至已演变成了整个社会的悲哀。
唯美图片(www.wmtp.net),让小伙伴的青春变得更加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