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附近有一家名为“重庆米线”的小店,里面卖的炸酱面超好吃,八块钱一小碗,九块钱一大碗。
那天晚上加班,为了换换脑子,我坚决不让同事捎饭,独自溜达了出来,去吃炸酱面。
才八点多,小店里就有些冷清了,没有一个顾客,我找个角落坐了下来。
他们夫妇虽然不忙,却开着手机免提在同时打电话。你一句我一句,好像是针对同一件事,在同电话那端的人争执着什么。电话那端的声音是一个还稍有些稚嫩的少年。他的声音时高时低,做错了什么事似的,吞吞吐吐的感觉。
男主人去做面了,女主人接过手机继续说。一开始我一点也听不懂,听不懂他们“哇啦哇啦”的到底在讲什么。虽然有个别的字能听懂,虽然也知道他们说的是汉语,但就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,就好像在电脑上看到的那些汉字染上了病毒的感觉。
过了一会儿,在炸酱面还没有做好的空儿,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语言理解能力突然开窍,还是中国的汉语方言在本意上就是相通的,我竟然一下子听懂了些许的字眼,也顿悟了电话内容的大概。原来是他们在学校的儿子又开口要钱了。天!要是当年在堂课上学英语时能有这悟性就好了。
看他们夫妇的年龄还不到四十,儿子最多上初中吧。电话的这边内容是他们两口子一直在质问:前几天刚打过去的三百元生活费怎么这么快就没了?到底是怎么花掉的?究竟都买了什么东西?
“三百”这俩字我听得真真切切。
三百元能买什么?我想了想,九十年代末自己上初中时,每个星期的生活费是十块钱,每到周末就回家拿钱,这十块钱包括一周之内的吃饭买东西等等花销,统称“生活费”。十块钱当时对我来说是大数目,除去吃饭有时候还能挤出来买点小零食、小文具之类,当然前提是偶尔会中午回家吃饭,还是能省下来一块多钱的。如果给我三百元,搁以前的生活水平,那还不得花上一个学期?
面终于端上来了,也不知道那种酱是怎么炸出来的,很香很香。炸酱的时候很费事,因为要比做普通的面多用好几分钟。曾经我也和同事探讨过这个话题:要是提前炸好酱,到时候开水一浇不就行了,省时又省力,为什么非得每次现炸呢?难道这样炸出来的酱更香?更健康?更有诚意?记得同事当时说,也许是吧,要是能有省事的法子,人家不早想到了,还用你支招?
吃面,吃面。电话还在继续,每当那少年报出一样东西,女主人就会快速算账,这才多少,剩下的呢?
男主人马上抢过来电话,又在重复刚才的话,之前你每次要钱,哪次不是二话不说就打过去了?但是你究竟都花到什么地方了?这才刚过几天,怎么又要钱了?
女主人又凑到手机前抢着说,你不要以为在外面挣钱都是很容易的了,这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呢。过年的时候是怎么和你说的,这才几天又给忘了?
电话那端少年的声音始终是吞吞吐吐的状态,时而会说上一两句,但又迅速被这边的声音淹没。
炸酱面终于吃完了,交钱之后走出小店,可他们的电话还在“哇啦哇啦”地继续。不知道现在的中学生们是什么消费水平了,但对于一个在校的中学生,三百元的月生活费也应该是完全足够了吧!也不知道今晚千里之外的那个少年,会不会因为这个漫长电话,而能真切感受到父母在生活中的艰辛和不易。